孙若风:从山水到乡村的美学转场
山水是魏晋士人的乐园。
山水是玄学和玄言诗的温床。玄学从山水获得了滋润,玄言诗从山水获得了灵感的甘泉。很多玄中人物在山里留下了足迹,在水里留下了倒影,如《晋书·王羲之》曰:“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游放山水不只是兰亭诗人的“同好”,也是从阮籍、嵇康到陶渊明的“同好”。

魏晋士人同好于山水,是因为他们在山水中观照到自己的人格理想。
山的高拔、水的清纯,给他们以超尘绝俗的榜样。《世说新语·言语》说:“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山水不甘平庸,力争上游,这正是士人为显示个性而竟争的精神象征。该篇又说:“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域。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山水触发他们的高世之志,他们又将这样的高世之态投射于山水,“心既随物以宛转,物亦与心而徘徊”(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登高山以遁尘嚣,临清流以远浊世,他们俊爽不羁的个性就展示在这样的过程中。
山的安宁,水的静穆,又给他们以归化万物的范本。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云:“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台阁,顾深增怀,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活动于“朝市”之中,则会被世尘所染,拘泥于琐屑之事,心生块垒,神志不畅。如果闲步于丛林野外,悠然远想,心旷神怡,胸中的郁结为山水消解,人们就能把握到超越时空的永恒。《世说新语·言语》云:“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逍遥自放于山水之中,与万物相贴近、融合。鸟兽禽鱼消除对人的敌意,“自来亲人”,是因为人首先打破了与万物的界限,去“亲”鸟兽禽鱼。

在玄言诗发韧之时,山水就进入了诗中。“竹林七贤”就因为啸傲竹林而得名。《晋书·阮籍传》说:籍“或登临山水,终日忘归。”《晋书·嵇康传》说:“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志,忽焉志反。”在他们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山水。如嵇康《四言诗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章)有相当浓的谈玄说道的色采,其中又不乏山水描写,请看中间一章:
登高望远,周览八隅。山川悠邈,长路乖殊。咸皮《墨子》,怀此杨朱。抱影鹄立,企首踟蹰。仰瞻翔鸟,俯视游鱼。丹林云霏,绿叶风舒。造化絪缊,万物纷敷。大则不足,约则有馀。何用养志,守以冲虚。犹愿异世,万载同符。
在他们的笔下,山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但总的说来,山水还只是他们活动的场所,只是衬托他们人格的道具。他们还没有自觉地把山水当作同志和导师,不能与山水自身进行精神上的对话,
到了东晋之初,玄言诗人的山水观有所发展。《世说新语·文学》云:“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他们开始以山水为观照对象,神超而形越,从而与山水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唐代李白与敬亭山“相对两不厌”,东晋玄言诗人对山水的态度也是这样。
姑洗斡运,首阳穆阐。嘉卉萋萋,温风暖暖。言涤长濑,聊以游衍。缥萍渶流,绿柳荫坂。羽从风飘,鳞随浪转。
——孙绰《三月三日诗》
肆眺崇阿,寓目高林。青萝翳岫,修竹冠岑。谷流清响,条鼓鸣音。玄崿吐润,霏雾成阴。
——谢万《兰亭诗二首》(其一)
山水不只是他们活动的背景,而且是他们生活的世界。这是一个具体可感的世界,山青水秀,花红柳绿;这也是一个无限的世界,因为山水中蕴含着“道”。诗人从“高林”、“荣阿”中看到了自己超拔的身影,又从“羽从风飘,风随浪转”中体会到顺机委运、同归大化的真趣。
在陶渊明的诗中,则出现了“泛山水化”的倾向,即田园生活与山水一同担负起东晋之初山水的任务。其《和郭主簿诗二首》云: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在陶渊明眼中,生活处处充满生机,玄趣无所不在。开襟迎风、闲弄书琴、种果收谷、酿酒自斟,看孩子绕膝戏耍,这一切与欣赏、体味“奇绝”的“逸峰”效果是一样,都可以使诗人获得玄的真谛,保持着青松般的“真秀姿”。
在陶渊明这里,山水失去了独尊的地位,与田园生活成为一个系列。“泛山水化”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玄的生活化,标志着玄走向实实在在的人间。
山水是玄学和玄言诗的温床。玄学从山水获得了滋润,玄言诗从山水获得了灵感的甘泉。很多玄中人物在山里留下了足迹,在水里留下了倒影,如《晋书·王羲之》曰:“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游放山水不只是兰亭诗人的“同好”,也是从阮籍、嵇康到陶渊明的“同好”。

魏晋士人同好于山水,是因为他们在山水中观照到自己的人格理想。
山的高拔、水的清纯,给他们以超尘绝俗的榜样。《世说新语·言语》说:“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山水不甘平庸,力争上游,这正是士人为显示个性而竟争的精神象征。该篇又说:“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域。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山水触发他们的高世之志,他们又将这样的高世之态投射于山水,“心既随物以宛转,物亦与心而徘徊”(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登高山以遁尘嚣,临清流以远浊世,他们俊爽不羁的个性就展示在这样的过程中。
山的安宁,水的静穆,又给他们以归化万物的范本。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云:“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台阁,顾深增怀,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活动于“朝市”之中,则会被世尘所染,拘泥于琐屑之事,心生块垒,神志不畅。如果闲步于丛林野外,悠然远想,心旷神怡,胸中的郁结为山水消解,人们就能把握到超越时空的永恒。《世说新语·言语》云:“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逍遥自放于山水之中,与万物相贴近、融合。鸟兽禽鱼消除对人的敌意,“自来亲人”,是因为人首先打破了与万物的界限,去“亲”鸟兽禽鱼。

在玄言诗发韧之时,山水就进入了诗中。“竹林七贤”就因为啸傲竹林而得名。《晋书·阮籍传》说:籍“或登临山水,终日忘归。”《晋书·嵇康传》说:“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志,忽焉志反。”在他们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山水。如嵇康《四言诗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章)有相当浓的谈玄说道的色采,其中又不乏山水描写,请看中间一章:
登高望远,周览八隅。山川悠邈,长路乖殊。咸皮《墨子》,怀此杨朱。抱影鹄立,企首踟蹰。仰瞻翔鸟,俯视游鱼。丹林云霏,绿叶风舒。造化絪缊,万物纷敷。大则不足,约则有馀。何用养志,守以冲虚。犹愿异世,万载同符。
在他们的笔下,山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但总的说来,山水还只是他们活动的场所,只是衬托他们人格的道具。他们还没有自觉地把山水当作同志和导师,不能与山水自身进行精神上的对话,
到了东晋之初,玄言诗人的山水观有所发展。《世说新语·文学》云:“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他们开始以山水为观照对象,神超而形越,从而与山水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唐代李白与敬亭山“相对两不厌”,东晋玄言诗人对山水的态度也是这样。
姑洗斡运,首阳穆阐。嘉卉萋萋,温风暖暖。言涤长濑,聊以游衍。缥萍渶流,绿柳荫坂。羽从风飘,鳞随浪转。
——孙绰《三月三日诗》
肆眺崇阿,寓目高林。青萝翳岫,修竹冠岑。谷流清响,条鼓鸣音。玄崿吐润,霏雾成阴。
——谢万《兰亭诗二首》(其一)
山水不只是他们活动的背景,而且是他们生活的世界。这是一个具体可感的世界,山青水秀,花红柳绿;这也是一个无限的世界,因为山水中蕴含着“道”。诗人从“高林”、“荣阿”中看到了自己超拔的身影,又从“羽从风飘,风随浪转”中体会到顺机委运、同归大化的真趣。
在陶渊明的诗中,则出现了“泛山水化”的倾向,即田园生活与山水一同担负起东晋之初山水的任务。其《和郭主簿诗二首》云: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在陶渊明眼中,生活处处充满生机,玄趣无所不在。开襟迎风、闲弄书琴、种果收谷、酿酒自斟,看孩子绕膝戏耍,这一切与欣赏、体味“奇绝”的“逸峰”效果是一样,都可以使诗人获得玄的真谛,保持着青松般的“真秀姿”。
在陶渊明这里,山水失去了独尊的地位,与田园生活成为一个系列。“泛山水化”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玄的生活化,标志着玄走向实实在在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