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若风:“元宇宙三年行动计划”:工业与文化在元宇宙的联手行动

孙若风公众号
2023-11-20 11:46:20
  作者简介
  孙若风
  文学博士,高级记者,博导。全国旅标委主任,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理事长,中央美院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首席专家。工信部工业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委宣传部与兰州大学共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中国农业出版社顾问。
  “元宇宙三年行动计划”:工业与文化在元宇宙的联手行动
  ——在2023中国式元宇宙前沿论坛暨第二届中国文化元宇宙专委会年会演讲

  一、工业与文化联手的意义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五部门今年九月联合印发《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是工业与文化(大文化)在元宇宙的联手行动。
  元宇宙概念及相关技术出现后,很快应用于众多行业,各类元宇宙纷然涌出,比如工业元宇宙、农业元宇宙、商业元宇宙、教育元宇宙、新闻元宇宙、医疗元宇宙、文旅元宇宙、体育元宇宙、交通元宇宙等等,而这次出台文件的五部门,除了国资委,业务部门就是工信部、教育部、文旅部、广电总局,于此可见,在工业和信息化之外,文化艺术在元宇宙发展中的突出地位。文件强调要通过发展和利用元宇宙技术建设“三个强国”,即工业强国、网络强国和文化强国,更是明确了文化的定位。元宇宙当然会涉及到众多的领域,必须加强统筹,而工业与文化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引领性的作用。
  元宇宙是游戏的放大版和现实版。游戏寓教于乐,兼具娱乐与技能两个核心要素,也兼具艺术与实用的功能。借助于数字技术,游戏与动漫结合后形成的数字游戏获得很大发展,在理念、方法、队伍、市场等方面为元宇宙的出场做了充分准备。从本质上看,数字技术作为一种记录、储存、传播手段,与历史上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发明创造一样,既是技术创新,也是文化创新,元宇宙与文化艺术有天然的亲缘性。而且,虚拟现实作为元宇宙的根本特征,是艺术虚拟与数字虚拟的合流,是有史以来人类坚持用技术虚拟表达艺术虚构最接近目标的一次,支持元宇宙发展,也是一个时期以来工信部门与相关文化部门在频繁互动中最突出的一次联合行动。
  工业与文化在元宇宙联手行动,是因为在纷至沓来的各类元宇宙中,工业元宇宙与文旅元宇宙是最突出的两大元宇宙。我们仍处在工业时代,工业还是这个时代的火车头。我们也正处在文化时代,文化是时代列车的明灯,也是列车各个部件的润滑剂。工业与文化联手构建元宇宙,实际上工业与文化合力构建现实世界基础上进而构建的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世界,或者说,是现实世界的元宇宙版。
  工业与文化在元宇宙联手,还因为信息化的牵针引线。工业与信息化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才会是工业与信息化共同组建为工业与信息化部,工业互联网至今仍是最强大的行业互联网。互联网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数字技术作为新的符号系统更是一种文化工具,因此,面对互联网、数字化、元宇宙,文化最早响应,积极应用,重演了历史上与文化与科技相互依存的一幕。而且,更因为数字技术与文化的亲缘性,文化艺术在吸收、采用相关新技术上更加得心应手,如鱼得水,这使得数字化与艺术化合流成为时代一大景观。
  工业与文化在元宇宙联手,只是为其他行业与文化在构建元宇宙中联手行动开了头、“打了样”。近年来,在国家推动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文化体育业、特色农业等各类行业融合,工文旅、农文旅、商文旅、学文旅等各个行业与文旅的融合方兴未艾,文化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这些行业建设自己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各自的元宇宙建构中,肯定会加入文化成份。
  二、围绕元宇宙的争论与安排
  (一)文化精神
  目前发展元宇宙要突破的首道障碍还是技术和相关产业,所以,在《行动计划》的首项任务是“构建先进元宇宙技术和产业体系”。但三年来围绕元宇宙的争论却是围绕文化展开,而不是技术。自从互联网兴起以来,几乎每一项技术以及与此相关产业模式的出现,都会引发争议。从最初的互联网平台,到大数据、云计算、区域链、人工智能,无一例外。其中原因很多,主要还是因为,任何技术都有两面性;其次,每一项技术以及相关模式出来后,总会形成一堆泡沫。《行动计划》体现出政府部门把元宇宙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要素的积极态度,对新技术加强引导、积极利用、造福社会的担当,并不意味着无视、否认元宇宙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
  针对元宇宙的忧思不是多余的,元宇宙的健康发展需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行动计划》在“构建安全可信产业治理体系”部分提出要完善元宇宙协同治理机制,强调持续完善元宇宙政策法规,加强元宇宙风险跟踪研判,打造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治理体系。提出:“明晰元宇宙监管主体职能,完善内容审查、风险处置、违规处理等规则流程。开展元宇宙伦理研究,将主流价值和伦理要求贯穿技术研发应用全过程。加强元宇宙行业自律,提升企业合规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压实主体责任。加强社会监督,防范概念过度炒作,保障产业公平健康发展。”开展人文数字的讨论,尤其是加强对数字技术和数字文化反思,加快形成人文引领、法律规律、标准协同的治理体系,尤为重要。
  (二)文化符号
  关于元宇宙名称,有人认为应该用“灵境” 。钱学森确实表现出对元宇宙的预见性。但是,“灵境”不同于元宇宙,元宇宙的有些核心技术当时并未出现,或者是当时发育尚未成型看不清楚。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元宇宙的叫法已经被社会接受。但是钱学森对这项技术的中国式表达,特别是中国式态度,是具有启示意义的,比如学者已经认识到元宇宙的发展,不应该最终进入的神境,而是以人为主导、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灵境”。这是我们在未来元宇宙构建中始终要坚持的方向。
  还有人认为Metaverse应该叫“超宇宙”、“后宇宙”。这些译名是否更合理故且不论,主要问题是社会没有接受。他们强调名字至关重要,并以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作为依据。而孔子“正名”,是从“复礼”的需要出发,解决当时与周礼所规定的“名”不符的问题,而不是否定事物名称是来自约定俗成这个语言学基本规律。《行动计划》采用 了社会广泛接受的名字,不是“命定”,而是遵从了“约定”,更不可能排斥技术与文化上的开放性。
  针对元宇宙名称的争议接触到了数字技术的符号学特征。数字技术是记录、储存、传播手段,是新的表达系统和符号体系。虽然它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演化的功能,具有人类体能和智能无法超越的能力,但它与历史上各类有关语言、文字的发明、创新并无本质的不同。因此,数字技术既是技术创新,也是文化创新,它不只会作用于我们的表达,还会作用于我们的思维。而数字语言会不会是有人设想过人类共同语言,是未可知的,只是即便是这样的语言,各个国家和民族还是应该保护自己语言方式和思维方式,这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基本条件。数字时代有种种机遇和危机,其实,最重要的机遇和危机都在这里。
  (三)文化安排
  关于元宇宙建构,文件用“打造沉浸交互数字生活应用”这个专门章节做出安排,主攻目标就是“推广沉浸交互的生活消费场景”,这是元宇宙区别于其他数字技术最重要的方面。
  文件强调要“建设文旅元宇宙,围绕文化场馆、旅游景区和街区、节事活动等应用场景,提供数字藏品、数字人讲解、XR导览等产品和服务。打造数字演艺、‘云旅游’等新业态,打造数智文旅沉浸式体验空间。构建商品三维模型、数字人导购、虚拟商场,提升沉浸式购物体验。加快元宇宙在广电视听场景的应用,推动建立元宇宙形态的节目制播体系,建立虚拟制作、虚实融合工具池及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节目生产工具迭代和创新,打造未来电视新模式,提升媒体服务能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这些内容实际上在文旅行业都已经有所尝试。
  产业界一直对“数字藏品”有所疑虑,这次也明确给予支持,这方面实际上是有相关政策基础的,比如有关艺术品的金融政策。当然,业界可能还希望会有针对性更强的政策出台。
  三、元宇宙时代的观念演变
  (一)新艺术观
  艺术世界、虚拟世界、现实世界,正在构建新的三维人类生存空间。借助元宇宙相关技术,特别是具有模拟、渲染、沉浸效果的技术,使得文旅行业更具感染力和互动性,更具审美力量,达到“更艺术”。同时又将这种艺术形式、调性、精神传导给其他各类元宇宙,成为“泛艺术”。
  一个时期以来的艺术发展,特别是它向其他行业的穿透和整合,已经为元宇宙登场打下了基础:首先是动漫游戏提供了元宇宙的“元版本”。第二是音乐、舞蹈、戏曲、美术、雕塑、影视等艺术打造了元宇宙的“元场景”。元宇宙作为一个时期以来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集成,都已经在动漫游戏中先行先试,并得到孵化。构成元宇宙技术零部件的技术,从底层架构的信息技术、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到直接用于元宇宙的建模、炫染,到传感器、可穿戴装备等,几乎在各个相关艺术门类中率先得到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也在艺术领域找到最合适的土壤,然后推及其他领域。第三是艺术装备提供了元宇宙的“元装置”。艺术与技术的融合,绝大多数最终落在装备上。与艺术一样,元宇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需要相应的装备支撑,包括硬装备和软装备。
  艺术与元宇宙的相互漫衍,将给彼此带来一系列变化,突出表现在下面三种统一:“更艺术”与“泛艺术”的统一,专用与通用的统一,精英与社会的统一。艺术与技术同为人类满足需求与梦想的工具,而且元宇宙作为技术中的后起之秀,原本与艺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彼此为用,相互赋能:一是艺术与技术的平衡,二是审美与实用的平衡,三是精品与大众的平衡。
  (二)新行业观
  元宇宙时代,文化既是一个行业,又不止是一个行业。文旅融合就已经突破了这个行业的固有疆域。目前文化出现了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社会化。“社会化”在文化产业启动时就已经埋下了它的种子,将文化艺术元素与大众化的日常生活对接,实现向市场、消费的跨界,向产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的跨界。接着突破了精神疆域,向实体、实用转化,通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向相关产业融合,进一步实现了精神性与物质性、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结合。标志就是2014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继续漫衍到各个行业,文化和旅游融合明显强化了这一态势。借助于旅游,文化找到了面向更加广泛领域的通道,几乎覆盖各行各业。“文旅”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社会肌体、细胞,重塑经济社会。
  文化作为生产要素向实体经济乃至于整个社会覆盖和渗透,而不只是发挥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的作用,这是一个重大转换。文化创意,则是关键性突破口。约三十年来,在中国,文创第一波激活了文化资源,促进了文化市场的发展,文化产业崛起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二波,文创融入实体经济,文创创意和科技创新成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第三波,文创促进城乡发展,文旅相继进入各地发展战略和“底层结构”,不同程度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和“调性”。
  社会化正好与数字时代不期而遇,经过数字化全面重塑,有了更强的融合能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作为现代产业,决定性因素除了现代市场基础和产业要求,还有科技的支撑。具有象征意义的是,IP本是互联网的专业术语,逐渐衍生出文创的含义,以至于现在说起这个词,人们一般都是从文创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产业初起阶段还可以用是否采用了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划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但很快就发现,这些技术已经成为文旅产业和企业的标配。元宇宙时代,对文化行业在在观念上“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
  (三)新主体观
  一是主客共享的文化发展趋势。在地与在线共创共享,是当前最突出的文化现象之一,并将在元宇宙时代得到强化。建设美丽中国,越来越多城乡变得可居可业可游。旅游的全域化、全程化、全民化,正在席卷城乡。山东淄博烧烤和贵州村超、村BA表明,市民、村民自觉成为旅游活动的参与主体。消费者以自掏腰包的方式为当地文化、当地主人点赞。
  在地与在线共创共享文旅产品。目前各地兴起的夜经济,以及微度假、微休闲,缘起各有不同,但趋势是居民与游客共享。在开展全域旅游、城市旅游、乡村旅游及各行业文旅融合中,当地居民不仅以原著民的身份越来越受到游客的关注,而且自觉地配合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旅游产业的参与者和新主体。
  二是在地与在线共创共享公共空间。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初步覆盖城乡,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空间蜂巢般地嵌入社会,网格化地服务居民,也正在对游客发挥公共服务职能,一些景点景区也开放部分空间或整体免费开放让居民与游客共享。长时间旅居客人,更是深度融入公共空间,一些地方把他们与当地居民统筹安排。
  三是在地居民的特殊作用,一是地主之谊,脸色即景色。二是向导。在地的人气,在线的表现,决定了这个地方文化上的“既视感”。三是居民是当地文化的载体和名片。元宇宙,将成为主客共情共鸣的新平台。

推荐阅读: